「沙門不敬王者論」:修訂間差異

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
Symane談詑 | 貢獻
無編輯摘要
Symane談詑 | 貢獻
無編輯摘要
第26行:
 
義存於此。斯沙門之所以抗禮萬乘。高尚其事。不爵王侯。而沾其惠者也。
{{Collapse bottom}}
 
『'''體極不兼應四'''』
{{Collapse top}}
問曰。歷觀前史。上皇已來。在位居宗者。未始異其原本。本不可二。是故百代同典。咸一其統。所謂唯天為大。唯堯則之。如此。則非智有所不照。自無外可照。非理有所不盡。自無理可盡。以此而推。
 
視聽之外。廓無所寄。理無所寄。則宗極可明。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。而惑教表之文。其為謬也固已甚矣。若復顯然有驗。此乃希世之聞。答曰。夫幽宗曠邈。神道精微。可以理尋。難以事詰。既涉乎教。則以因時為撿。雖應世之具。優劣萬差。至於曲成。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。分至。則止其智之所不知。而不關其外者也。若然。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。兼之者不可並禦耳。是以古之語大道者。五變而形名可舉。九變而賞罰可言。此但方內之階差。而猶不可頓設。況其外者乎。請復推而廣之以遠其旨。六合之外。存而不論者。非不可論。
 
論之或乖。六合之內。論而不辯者。非不可辯。辯之或疑。春秋經世。先王之誌。辯而不議者。非不可議。議之者或亂。此三者。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為關鍵。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。因此而求聖人之意。則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矣。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。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。潛相影響。出處誠異。終期則同。詳而辯之指歸可見。理或有先合而後乖。有先乖而後合。先合而後乖者。諸佛如來則其人也。先乖而後合者。歷代君王未體極之主斯其流也。何以明之。經雲。佛有自然神妙之法。化物以權。廣隨所入。或為靈仙轉輪聖帝。或為卿相國師道士。若此之倫在所變現。諸王君子。莫知為誰。此所謂合而後乖者也。或有始創大業。而功化未就。跡有參差。故所受不同。或期功於身後。或顯應於當年。聖王則之而成教者。亦不可稱算。雖抑引無方。必歸塗有會。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。若令乖而後合。則擬步通塗者。必不自崖於一揆。若令先合而後乖。則釋迦之與堯孔。發致不殊。斷可知矣。是故自乖而求其合。則知理會之必同。自合而求其乖。則悟體極之多方。但見形者之所不兼。故惑眾塗而駭其異耳。因茲而觀。天地之道。功盡於運化。帝王之德。理極於順通。若以對夫獨絕之教。不變之宗。固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亦已明矣。
{{Collapse bottom}}